尋訪人:
本報記者 阮蓓茜 袁艷
浙江農林大學農村與區(qū)域發(fā)展專業(yè)研究生 蔡永華
浙江工業(yè)大學廣播電視新聞系大三學生 來飛翔
尋訪地:
武漢漢口,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
【歷史長鏡頭】
1927年8月7日,在漢口俄租界三教街41號二樓密不透風的一個房間里,21名黨代表壓低聲音,激烈地討論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等問題。
短暫的一天會議,發(fā)言的有14人56次之多,會議記錄稿整整有20頁。
這就是在敵人眼皮子底下召開的八七會議,在革命危機時刻力挽狂瀾,決定中國革命的前進方向。
【尋訪現場】
時隔85年,暗淡了刀光劍影,遠去了鼓角爭鳴,如今,紀念館所在地已是漢口最繁華的商業(yè)中心。
我們按圖索驥來到這條臨近長江邊的僻靜小街上。眼前,“八七會議會址”——鄱陽街139號,經過修繕,仍然是一幢完好的西式洋樓,而兩旁的舊式建筑經不起風雨侵蝕,墻皮斑駁,門窗失色。走進紀念館一樓,迎面的墻上,排列著兩行肖像照片,那是當年出席會議的部分代表年輕時的容貌。
1927年7月,汪精衛(wèi)集團撕下偽裝,在武漢實行“分共”。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遭到挫折,已經發(fā)展到6萬多名黨員的共產黨,頃刻間只剩下1萬多人。
“八七會議就是在這緊要關頭召開的。”紀念館講解員荊菁的解說吸引著參觀者,大家無不驚嘆于歷史的滄桑,感慨幸福生活來之不易。
沿著樓梯登上二樓,木制地板發(fā)出“吱吱”的聲響。荊菁告訴記者,這間20多平方米的小屋便是當年召開會議的地方。這里按當年舉行會議的原樣進行復原陳列:最里面是一張長條桌,兩邊整齊排列著8張方凳、4張圓凳、10把高背椅,還有兩條長條凳。
當時,年僅23歲的中央秘書鄧小平第一個進入小樓,負責接待到會代表。為了確保安全,20多名與會人員,用了3天時間才聚集到一起。
會議由瞿秋白主持,李維漢擔任執(zhí)行主席。34歲的毛澤東在會議上慷慨陳詞,就軍事問題發(fā)表真知灼見:“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,須知政權是從槍桿中取得的。”這就是他那句“槍桿子里面出政權”著名論斷的第一次表述。
“那時的青年兒女們抱著堅定的信念,視改天換地、國富民強為己任,不畏艱難險阻,前赴后繼,才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。”尋訪隊員來飛翔說。
【歷史背景】
八七會議是中國共產黨革命征程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,黨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,把發(fā)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作為黨在當時最主要的任務。
原文鏈接:http://zjrb.zjol.com.cn/html/2012-07/02/content_1602875.htm?div=-1